随着年龄增长,肾上腺的功能逐渐衰退,激素分泌发生紊乱,这些变化可引起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应激反应受损、免疫功能下降、全身性炎症增加,同时个体的记忆、认知和睡眠周期受到影响,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出现疲劳、心悸、失眠等一系列衰弱症状。
此外,肾上腺功能衰退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和糖尿病等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肾上腺衰老的细胞分子调控机制一直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系统阐明肾上腺的衰老表型、调控机制和靶标,对于预警和干预机体衰老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3月20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张维绮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课题组等在《自然-衰老》(Nature Aging)发表的研究论文解开了其中的谜团。研究团队从追踪人群增龄过程中肾上腺激素水平变化入手,在单细胞分辨率系统揭示了灵长类肾上腺不同区域特异的衰老分子特征,研究同时还发现脂质代谢和类固醇生成途径受损是肾上腺衰老的核心特征。此外,衰老的肾上腺中位于皮质最内层、负责合成类固醇激素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的网状带细胞对衰老最为敏感。
该研究揭示出肾上腺皮质区LDLR的下调是介导增龄相关肾上腺结构功能退行、DHEA-S合成分泌减少的分子开关。该研究为理解肾上腺衰老和系统衰老的规律提供了新的见解,为干预增龄相关的内分泌紊乱提供了新的思路。张维绮研究员表示:“在未来建立了体外肾上腺功能缺陷的细胞模型之后,我们可进行相关的化合物筛选,找到潜在干预肾上腺衰老的候选药物。此外,通过基因治疗等手段回补LDLR也是一种潜在的治疗研发方向。”
慈惠观点:随着年纪增长,人体各种细胞出现老化、衰退,进而引起人体衰老、身体机能下降,甚至出现各类疾病,本次研究发现肾上腺衰老新机制,结合当代干细胞疗法,更加精准有效改善身体问题。